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研究揭輔導人員實踐愈多愈熟練 助促進家校社工作

    新聞觀看次數:1k
    香港時間
    03月16日(日) 16: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機構建議探索及擴展在學校實踐以家庭為本的輔導服務。
    有機構進行研究探索目前學校輔導工作人員在應用家校社合作的狀況,今日(16日)發布結果,發現若果輔導人員實踐愈多,則愈熟練,對於促進家校社工作是有幫助。有學者認為,精神健康是青少年正向成長,與追求美好生活的關鍵。研究機構則建議,探索及擴展在學校實踐以家庭為本的輔導服務,例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發展外展到校家庭服務等。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早前向全港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發放問卷,研究目前學校輔導工作人員在應用家校社合作的狀況,及他們如何使用系統模式來協助學生處理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戰,總共收集到110份回應,當中包括輔導老師、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等,其工作地點30%為小學和63%為中學,79%有參加過家庭治療或系統介入相關培訓。
    結果顯示,輔導人員的家校社參與頻率和自我效能感會因為該人員是否有參與過與家庭治療或系統理論相關的訓練而有差異。另外,輔導人員對於實踐家校社的障礙,以及對於建立家校社合作的信心,這兩者會影響到他們的家校社的參與頻率,依家校社的參與頻率直接影響到家校社工作的自我效能感。換句話說,若輔導人員實踐愈多,則愈熟練,對於促進家校社工作是有幫助;不過若他們認為實踐家校社的障礙很多,又對於建立家校社合作的信心低的話,則會很少實踐,同樣會降低了家校社參與的自我效能感。
    相關研究亦對造成實踐家校社合作的障礙進行探討,結果顯示障礙包括,家長認為處理孩子問題是學校的責任、家長與輔導員的文化不同、家長太忙沒有時間參與學校事務及學校與家長對孩子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等。機構建議,可減少前線輔導實踐者遇到的障礙,從而建立「參與自我效能感」,舉例指可探索及擴展在學校實踐以家庭為本的輔導服務,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發展外展到校家庭服務;同時可促進前線輔導實踐者建立家校合作的信心,例如發展輔導工作者和家長及老師建立信作的工作關係的策略,包括認識學校運作,主動溝通等。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表示,精神健康是青少年正向成長,與追求美好生活的關鍵;而保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任務。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