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研】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探索食品科學 盼培養可持續糧食系統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12/13 07:00

分享:

分享:

理大於今年成立未來食品研究院。(陳國峰攝)

民以食為天,在現今相對富裕的社會當中,市民更特別關注食物安全、食得有營養的議題。食品科學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為推動相關項目的科研發展,香港理工大學今年5月成立「未來食品研究院」,專注食品科學,包括透過納米技術將廚餘製成3D打印材料、發展人工智能食物鑑證以辨別有機菜等,最終目標協助培養出一個可持續的糧食系統,應對人口增長及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危機。

未來食品研究院的前身,是「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專注食物安全等的研究工作;而新的研究院則有3大研究方向,目前共有12個項目進行中。

研燕窩功效 已有初步結果

未來食品研究院其中一個研究方向為「智能科技及功能性食品研發」。當中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是研究中國傳統滋補食品,黃家興形容是解構傳統智慧,團隊耗費兩年時間研究燕窩的功效,更曾遠赴印尼找可以製造燕窩的燕子,透過分析其口水的基因圖譜,了解當中蘊含的物質,研究人體吸收後有何效用。他透露,研究已有初步結果,日後或會繼續研究海參、花膠等傳統滋補食品。

點擊圖片放大
+6
+5

此外,一些正進行的項目涉及用於未來食品工業的智能科技,包括研究透過納米技術,將廚餘製成3D打印的材料,例如以茶葉渣製成樽等。另亦正發展人工智能食物鑑證。

研究院另一個研究方向為「食物可持續發展」。未來食品研究院轄下有5個實驗室設於理大校園,其中一個為海洋生態及水產養殖實驗室,正探討環球氣候轉變,如全球暖化及海洋酸化的大環境下,會否影響常見水產物種的生存。

實驗室會透過模擬於2100年的海洋環境,觀察青口、生蠔等貝殼類海鮮的生理反應、存活率,以及作為人類食物,其產量和質素的變化。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郭穎軒表示,研究項目亦會探討如何在未來地球上,更好地生產食物,符合安全衞生之餘,亦減低地對環境的影響。

高效城市種植 深海養殖水產

他指出,其中一項研究項目涉及城市耕種研究,如何以水耕等高效率的方法在城市種植;另一樣則是以深海養殖方法進行水產養殖,期望透過水質改善、飼料研究,令海產味道更好更有營養。

至於第3個研究方向涉及營養及健康方面,包括母乳及嬰幼兒健康,包括了解媽媽的飲食習慣、配方奶對嬰兒的腸道菌群有何影響,亦會研究微量營養素能否解決新冠肺炎觸發的血管創傷。

黃家興指出,全球未來面對人口增長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或會面臨糧食危機,因此需要更多研究及技術開發,協助建立一個更環保、可適應氣候變化,亦可保障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糧食系統,盼望未來食品研究院的跨學科研究工作,可以造福世界,培育出可持續的飲食文化。

點擊圖片放大
+3
+2

未來食品研究院亦會參與食物研究及產品開發,其中一間實驗室為感官評估實驗室,專門用作試食不同產品。

一間間獨立的試食間中設有紅燈及藍燈,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黃家興解釋,有關設備是為了做到科學化試味,「燈光的不同都可以影響試食者的觀感,潛意識會覺得食物深色會濃味點。」

他指出,實驗室除了教學,亦會與商業機構合作,招募志願者為產品試味,進行數據收集及分析,其中一次就端上不同養殖方法的魚類,讓志願者識別味道會否不同。

另外,理工大學於未來3年將投放4億元,推動高等研究院轄下的10所研究院及5所研究中心,當中8所於今年5月1日成立,4所於10月1日成立。10個研究院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智慧城市、土地及空間、智能可穿戴系統、精神健康、碳中和、中醫藥等。

副院長郭穎軒、院長黃家興、副校長黃永德、副院長邱家琪。(由左至右)(陳國峰攝)

研究院跨學系 貼地入屋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表示,研究的課題均是社會民生重要議題,涉獵衣食住行,「理大特別強調研究要貼地及入屋,要對社會有用。」

黃永德又說,成立研究院目的是讓學者以橫向形式進行科研工作,一個研究課題可以有不同學科的專家參與,打破學系之間的隔膜:「一個研究院包含不同背景的同事,例如智慧能源研究院就涉及工程、化學、生物,很多學科都可以參與。」

一文看清「港版健康碼」登記注意事項:https://bit.ly/31pGndZ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黃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