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醫務化驗師投身醫院前線工作 見無名嬰兒樣本感心酸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自新冠病毒首波疫情以來,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帶領的團隊,以基因排序分析個案,了解每個個案背後的感染源頭。惟第五波疫情嚴峻,眼看每日數以萬計的個案,團隊再無法逐一追本溯源。

於是團隊選擇跳出理大化驗室「換個模式幫香港」,成員之一的盧穎曦秉承「為市民服務」的信念,親自落場到瑪嘉烈醫院前線服務。進入瑪嘉烈醫院化驗室對她而言是一項新挑戰,一日要處理3,000至4,000個樣本,初時曾一度「好似唞唔到氣」。她自言最難忘莫過於,在核對化驗樣本資料時,發現不少年近百歲患者的樣本,及不少屬於初生嬰兒的「無名氏」樣本,莫不免感到心痛。

▼3月15日 深水埗麗閣邨麗菊樓圍封檢測▼

+6

盧穎曦隻身前往瑪嘉烈醫院進行全基因測序

面對第五波疫情大規模爆發,蕭傑恒坦言感到心酸。團隊已經盡最大努力尋找傳播鏈,希望壓止疫情爆發,無奈「未能打得贏呢場仗」。於是他決心「換個模式幫香港」,讓團隊的研究助理盧穎曦帶同理大儀器、試劑、説明書隻身前往瑪嘉烈醫院前線服務,不僅將全基因測序技術帶入醫院,同時參與院內的核酸化驗工作。

一日處理多至4000個樣本要「開行Turbo」

盧穎曦表示,醫院的樣本比理大實驗室的樣本更多,一天化驗及覆檢的樣本更達到3,000至4,000個,工作量頓時大增。另外,進行化驗前須逐一核對樣本上的患者資料,避免出現交叉資料。化驗時亦要注意細節,並須嚴格執行化驗的規矩措施。

她在一個月前開始投入瑪嘉烈醫院的化驗工作,當時正值第五波爆發的高峰。第一天踏入化驗室時,眼見市民的樣本堆積如山,全部機器「開行Turbo」,同事們非常趕急並謹慎地處理一批又一批樣本。她當時必須在短時間内掌握化驗室的操作及流程,幸得同事們耐心教導,自己也會畫圖做筆記,並笑言現在同事已經「放心畀我做」。

自首波疫情以來,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帶領的團隊以基因排序分析個案,了解每個個案背後的感染源頭。(理工大學提供圖片)

化學系畢業生轉攻醫務化驗師

盧穎曦自言最難忘莫過於,在核對化驗樣本資料時,發現不少年近百歲患者的樣本,「真係戥佢哋辛苦」;至於一些「無名氏」樣本,竟是屬於出生不到1至2天的嬰兒,樣本只寫上「XX的女或仔」,這才發現「原來咁細嘅BB都要做檢測」,並為嬰兒的父母感到心痛。

雖然醫院的工作相當辛苦,盧穎曦卻樂在其中。她表示,之前在大學本科修讀的是化學系,但是由於自己非常喜歡在實驗室内工作,因此畢業後一直半工讀,希望「攞牌入行」成爲一名醫務化驗師。她認爲「自己做到想做到嘅嘢」,因此所有努力都有意義。

▼3月15日 屯門蝴蝶邨蝶翎樓圍封檢測▼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