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智慧城市| 剖解理大碳中和策略 校園先試建立數據庫

趙汝恒教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2028年理大完成碳中和數據平台,並且2033年達致中期目標,有望2045年達致碳中和。

[智慧城市] [碳中和] [綠色金融]

全球市場轉型綠色經濟,碳中和是迫切議題,機構紛紛建立碳中和的路線圖,而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被視為碳中和的「雙引擎」。

人類走向低碳離不開科技進步,低碳技術從研發轉化至市場應用,過程困難重重。香港理工大學是全球研究綠色科技的重鎮,近期綠色研究項目所獲資助,更是本港之冠。

理大設多個綠色科硏中心,項目涉及能源、交通運輸及建築,例如新催化技術製備綠色氨氣,夥拍南方電網研究智慧電網、「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探索綠色紡織業、固體廢料循環再造等。

理大訂下2045年達致碳中和的目標,首先開發低碳基礎技術;其次為技術提供場景落地應用;第三是建立可信數據,再配合供應鏈減排。

近年大學的定位,教學之餘亦注重研究和轉化,理大內部成立「建立碳中和校園專案小組」實現碳中和,由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領導,致力轉化研究成果,配合校園管治和人工智能技術,訂下2028年和2033年短期和中期目標,至2045年全面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不少技術看似是低碳,供應鏈內隱含了大量碳排放,甚至以誤導手法「漂綠」(Greenwashing),趙汝恒指理大通過研究和數據平台,有望解決多項挑戰。趙汝恒是熱能及環境工程學專家, 又負責理大研究創新,他也是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主任,為政府提供碳中和的策略,理大結合校園發展作低碳轉型,更帶來不少啟示。

PolyU建立碳中和校園專案小組
趙汝恒指,校園施設管理和發展參與有助技術落地,科研項目轉化為解決方案,採購和發展項目加入配合科研條款,供應商也有更高技術的要求。

科研後盾設施落實

趙汝恒說,理大有一千名教授和三千研究生,科研實力強大;碳中和正好為研究提供落地場景。理大資助多個研究落地,配合碳中和計畫,前題是項目已完成基礎研究,成熟可落地應用,並要配合校園設施管理團隊。

即使項目具應用條件,也與校園管理配合,定時匯報進展。「減碳研究如不配合設施管理,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很多時只能是紙上談兵。」碳中和小組包括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和多個研究所代表,務求研發、落地應用、管理營運一氣呵成。他舉例配合數據建立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可驗證和優化管理,環境工程學中有所謂「重新校驗」(Retro commissioning, RCx),即定期檢查系統耗能表現,找出節省能源空間,理大透過大量數據和AI,自動優化電機耗能。

理大興建中的九龍塘學生宿舍,設計亦助碳中和技術落地,加入了支持區塊鍵的物聯網─建築信息模擬(BIBP),可追蹤模塊化建築的供應鏈和生命周期。

數據不足緣木求魚

趙汝恒說,碳中和最大痛點之一是數據不足,以致執行採購無從入手,尤其是「範圍3」排放統計,勢將成全球焦點。

範圍三所以重要;首先瞭解範圍一、二和三區別;範圍一是機構擁有或控制來源產生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圍二則是內部消耗電力、熱能、冷凍及蒸氣的「能源間接」排放。

範圍三是指機構以外所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包含大量隱含碳排放,例如建築的混凝土、鋼筋及鋼材,商務旅行、紙張和廢物等的上下游排放, 但在供應鏈運營準確計算、核查和披露報告排放,往往缺乏數據和標凖,不少ESG報告缺乏計算「範圍三」數據,公佈碳排放總量與官方很大落差,碳排放隱含在供應鏈和涵蓋生命週期,難以計算。

PolyU
理大研究多項碳中和技術,年初在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獲最新一輪資助達1,409萬港元,三個項目包括零碳能源、廢物管理及減廢、以及節能及能源效益。

碳中和推綠色金融

趙汝恒解釋,範圍三沒有標凖化數據和可靠來源,難以落實綠色的採購。他預計,理大2028年大致完成數據標凖化和技術研發,屆時有利以深度學習應用在減排,透過算法從原始數據中學習,無需手動提取特徵,以AI動態優化管理並統計碳排放。

趙汝恒說,碳中和與「零碳」(Net zero)分別在於概念上,後者要求更高,碳中和則可同時通過減排和碳交易去達致,碳中和意義更大;香港具良好管治基礎和信譽,適合作為認證和交易平台,發展綠色金融。

缺乏可靠數據和減碳科技,碳中和又如緣木求魚;理大透過學術研究、設施管理、採購策略,共同推動碳中和,經驗供社會參考,亦可助本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