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新型納米材料增免疫治療效果 實時監測腫瘤發展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但傳統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均未能達致精準治療,對人體副作用亦大。理工大學最新研究以彷生納米材料作為載體,以免疫療法及光熱治療的協同效應,改善癌症治療效果,並可實時追蹤腫瘤發展及治療過程。

盧煒森介紹,團隊採用超薄納米材料,上面附載用於免疫治療的抗PD-1多肽(APP)。(陳嘉慧攝)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盧煒森博士介紹,團隊採用超薄納米材料,上面附載用於免疫治療的抗PD-1多肽(APP),APP可防止腫瘤細胞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化功能,免疫系統便可發揮正常功能,攻擊癌細胞,達致免疫治療效果;而納米片外亦包有由實驗室培植的腫瘤細胞膜,形成具標靶性的彷生納米材料,只需經靜脈注射,便可聚集於腫瘤位置。

盧續指,團隊所選用納米材料為鐵磷硒,本身具備光熱轉換效能,在近紅外線雷射照射下產生熱能,將癌細胞殺死,並可進一步激化免疫細胞,達到光熱療法的效果。他補充,光熱治療是新興技術,現時未有在臨床使用,他期望今次研究可進一步推進相關療法的應用。

現時癌症治療趨向診療一體化,他表示,鐵磷硒三種材料有三種成像功能,包括磁力共振(MRI)、光聲成像和光熱成像,有助追蹤納米材料,監測腫瘤發展及治療過程。

谷艷娟稱,今次研究的納米材料適合用於治療淺層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及子宮頸癌,未來將進一步研究納米材料長期應用於人體的安全性,期望在五年後開始臨床測試。(陳嘉慧攝)

治療效果研究方面,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科學主任谷艷娟博士指,團隊早前對一批有皮下結腸癌的小鼠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在25天治療後,腫瘤體積縮小至原來的五分之一,小鼠傳活率比起對照組提高三倍,且未發現小鼠其他器官有明顯損傷。

谷艷娟稱,今次研究的納米材料適合用於治療淺層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及子宮頸癌,未來將進一步研究納米材料長期應用於人體的安全性,期望在五年後開始臨床測試。她指,納米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成本都較現有標靶藥物等治癌方法低,預料新技術可減治療費用;今次研究經費約200萬元,由理大及政府資助。

理大團隊採用超薄納米材料,上面附載用於免疫治療的抗PD-1多肽(APP)。(陳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