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数据研究发现 火星35亿年前可能存在过海洋

【本报综合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行星科学论文称,火星表面发现的岩石沉积矿床或来自35亿年前的一个古代海洋。这项研究结果提示火星上存在与乌托邦区域南部一个近岸带(或称海岸线)相符的特征,并为火星历史早期曾有一个短暂存在的海洋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图为“祝融号”火星车模型。(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网9日报道,该论文介绍,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在火星着陆,之后便一直在北方荒原(火星北半球的一个低地平原)分析火星表面的沉积物,之前的研究显示,该地区的物质可能源于洪水和海洋沉积物,相比火山活动留下的物质,这些细颗粒物尺寸与这一环境更相符。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吴波和Sergey Krasilnikov、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董杰与他们的同事及合作者一起,通过分析轨道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取回的数据,估计火星表面年龄和乌托邦平原南部发现物质的矿物组成。

他们发现了火星北方荒原独特的地形特征,如与近岸带相符的槽和沉积通道,表明约36.8亿年前可能有一次与洪水有关的形成事件。在这个情景下,短暂存在的冰冻海洋形成了一条海岸线,海洋表面可能结冰并在34.2亿年前消失。

论文作者提醒说,“祝融号”火星车的原位测量数据无法作为古代海洋存在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乌托邦平原南部可能曾有大量水体增进了人们对火星气候演化的认识。

论文作者认为,他们这项研究提供了未来任务的潜在着陆点,以研究可能存在的古代水体以及它们对塑造火星地质特征的作用。

上海观察者网报道,此前,已有许多证据支持曾有水在火星表面流动的假设,例如美国“毅力”号火星车的着陆地点杰泽罗陨石坑被认为可能存在过水。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指出,杰泽罗陨石坑存在明显的三角洲和河流痕迹,可能在35亿年前形成过一个湖泊。

今年8月,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分析了NASA“洞察”号火星车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态水。

根据“洞察”号收集的火星地震数据,研究人员发现,火星地震波穿过岩石的速度,与充满液态水的破碎火成岩的匹配度最高。分析显示,这个“水库”位于火星地壳中部岩石的微小裂缝和孔隙中,距火星表面约10至20千米。

美国“Space.com”网站指出,科学家对火星古代海洋有很多猜测,但只有将火星样本带回地球,才有可能探明火星环境演化的真相,因为科学家可以在地球上用更多仪器进行详细的分析。(完)

分享到:
来源 本报综合

「亚省时报」电子版